评论:人民币国际化不会急功近利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近期似乎面临着一些放缓的问题,然而中国政府不会急功近利地去推进,而是以稳妥的基调并不断优化其路径,以保证其行稳致远。
【中美创新时报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近期似乎面临着一些放缓的问题,然而中国政府不会急功近利地去推进,而是以稳妥的基调并不断优化其路径,以保证其行稳致远。
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的数据显示,人民币占国际支付的份额从2015年12月的2.31%,下降至2016年12月的1.68%,其排名也从最高位居第四降至目前的第六。
香港是全球最大的人民币离岸市场。据香港金融管理局的数据,截至2016年12月底,香港人民币存款余额减至5467亿元,环比下降12.9%,创下2012年9月以来最低水平。
2016年人民币国际支付使用量减少可归因于多个因素,包括人民币汇率明显波动、贸易增长乏力导致人民币国际化动能不足等。
人民币国际持有、使用意愿与人民币汇率走势紧密相关,基本保持同步变化。在过去人民币单边升值的时期,境外机构及个人持有人民币资产的意愿就比较强烈。
然而,随着美联储加息进程启动,人民币贬值的预期强化。去年全年人民币对美元累计贬值超过6.5%,这致使境外机构及个人减持人民币资产,增加持有美元资产。
人民币国际化的主要着力点之一是作为贸易结算货币。由于全球贸易复苏乏力,欧美一些国家出现贸易保护主义,这对中国进出口产生负面影响。中国海关的数据显示,去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值24.33万亿元人民币,比2015年下降0.9%,其中出口降幅达2%。
受此影响,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出现下滑。据中国央行的数据,2016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发生5.23万亿元。虽属近几年较高水平,但仍低于2015年的7.23万亿元。而过去几年,该数据一直保持着两位数以上的增长速度。
国际经验表明,美元、欧元、英镑等老牌国际储备货币国际支付使用量近些年都出现过较大幅度的下降,目前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出现的波动属于正常范畴。
就国际支付规模而言,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的数据显示,2008年后,美元份额经历了一段时期的下滑,其后才稳步回升,欧元在2012年以后则总体呈现不断下降的态势,英镑的份额也处在双向波动之中。
与这些货币一样,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也不会一味高歌猛进,根本上看,这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进程。如果为了单纯地追求其国际化程度,急功近利地推进,不仅无法享受到增量利益,甚至会损害到存量利益。
人民币国际化程度提高后,将更便于资本的跨境自由流动。而资本自由流动具有规模大、速度快、难以把握等特点,容易对金融市场形成冲击,增大金融危机风险。因此,中国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应当建立在审慎推进各项金融改革的基础之上。
目前,中国在金融市场、规则、制度、管理等方面仍存在不成熟之处,需要逐步完善改进。唯有如此方能更好地应对人民币国际化程度提升后可能带来的挑战。
人民币国际化在近些年取得的进展是令人瞩目的。自2009年7月跨境人民币业务启动以来,人民币国际结算量不断扩大。截至2016年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累计突破28万亿元。
此外,中国与全球数十个国家签署了有效额度超过3万亿元人民币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人民币清算行设立速度加快,香港、伦敦、新加坡、首尔、法兰克福、巴黎等地已形成离岸人民币市场,中国金融基础设施与配套体系建设日趋完善。
特别是人民币在去年10月正式被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标志着人民币正式成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这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里程碑。
随着人民币逐步发展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外国央行将进一步增持人民币外汇储备,并带动其他市场参与者投资人民币资产,促进人民币外汇交易、企业贷款、债券发行、资产管理和贸易结算业务。
未来中国经济运行将总体平稳,这为人民币国际化奠定坚实基础。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最新预计,今年中国GDP增速将达6.5%。中国经济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的态势将延续。
作为宏观经济重要先行指标,今年1月中国PMI指数达51.3%,连续6个月站上50%的荣枯线,延续平稳扩张态势。
“一带一路”、亚投行等重大项目的推进,也将助推人民币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一带一路”沿线大部分属于新兴经济体,发展愿望强烈,但资金相对不足,随着中国与这些经济体贸易畅通相关措施逐步落实,双边贸易及投资对人民币的需求将持续提升。
目前,人民币正稳步走在国际化的道路上。中国根据本国经济金融发展状况,稳妥有序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这不但符合中国自身利益,也有助于避免引发大规模国际金融动荡。( 新华社北京2月10日电 新华社记者周文其 王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