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创新时报

发力源头创新 中国“硅谷”离世界还有多远?

2017年的大幕刚刚开启,中国科技创新领域的大事喜讯已经频传: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召开,快舟一号甲小型运载火箭实现“一箭三星”发射,数百亿圆珠笔安上了“中国笔头”,而在美国举行的消费电子展(CES)上,中国创造引发热烈围观,涵盖机器人、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等领域的中国产品令人眼前一亮。

 

【中美创新时报讯】2017年的大幕刚刚开启,中国科技创新领域的大事喜讯已经频传: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召开,快舟一号甲小型运载火箭实现“一箭三星”发射,数百亿圆珠笔安上了“中国笔头”,而在美国举行的消费电子展(CES)上,中国创造引发热烈围观,涵盖机器人、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等领域的中国产品令人眼前一亮。

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从跟跑到并跑领跑,中国科技创新所取得的新成果,为各行各业带来了全新的应用,一大批最新科技创新成果,深刻影响着经济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业界人士认为,中国产品之所以能够立足于国外市场,与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分不开,而不断刷新的中国智造新纪录,则受益于近年来中国积极推行的以自主创新为主导的经济转型和整体创新环境的不断改善。在当下的中国,众创空间、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区等各展所长,发力源头创新,力争成为产业化能力更强、市场化环境更优、国际化程度更高的中国“硅谷”,以吸引全国乃至全球的创新载体、要素和人才。

那么,当打造世界级创新区域的目标摆在面前时,中国的“硅谷”离世界还有多远?

创新一代勇于正面竞争

小小的圆珠笔头近来刷了屏,而刚刚结束的美国拉斯维加斯消费电子展更是充满了中国元素。前者打破了中国作为最大的圆珠笔生产国,无法实现小小零件完全自主研发和生产的尴尬局面,后者则改变了中国参展商创新少的刻板印象。

在CES展上,中国参展企业所占比例超过三成,虚拟现实、3D打印、全息成像,各个领域中不仅都能看到“中国创造”的身影,同时正在迈向主流高端市场。

在以汽车厂商为主的CES北馆中,未来(北京)黑科技有限公司展位凭空悬浮的字幕吸引人们驻足观看,这里展出的是无需介质的裸眼全息成像技术。

该公司创始人徐俊峰介绍说,技术的实现是因为投影底座里有数千个微透镜投射光束,在空气里形成了裸眼可见的文字、彩色图像乃至视频。在徐俊峰看来,无论从技术人才,还是政策与投资环境上看,近些年来中国的创新土壤已逐渐形成。

近期,美国《华尔街日报》就中企迅猛的创新发展分析说:“在对技术突破的全球探索中,出现了又一个选手、一个可以激发创新力的新竞争者,这种创新可能最终让全球经济再次走上一条更快增长之路。”

的确,伴随着一系列高水平的自主创新成果的接连涌现,中国智造的电子产品在国际市场大放光彩,这些都不断强化着中国的创新自信。

“下一个硅谷已出现在东方,中国的创新一代已准备好与世界顶级高科技品牌正面竞争。”美国技术杂志《连线》刊文评论称。

硅谷,已成为高科技中心的代名词。中国版的“硅谷”也在各地不断涌现,从北京中关村、深圳南山园,到上海张江、武汉东湖区……中国创新版图上正在崛起越来越多区域,这些蓬勃发展的创新创业园区,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

“高新区是中国实现经济发展传统动力转换的创新引擎。”科技部火炬中心党委书记翟立新说,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的高新区已经从星星之火,扩散到“燎原之势”,成为中国追赶美国硅谷的创新引擎。

中关村海淀园一批企业在CES展上初露锋芒。海淀园的百度、小米、爱奇艺等企业都占据了重要位置。百度智能汽车——Baidu iV参展,这是一个专注于为智能汽车制造、Tier1厂商、芯片厂商以及服务提供商在内的合作伙伴提供L3自动驾驶软件服务、汽车联网解决方案,以及汽车大数据服务的部门。小米生态链产品今年第一次赴美参展,就发布了皓月白小米MIX手机、小米电视4和小米路由器HD(8TB)三款新品,创意十足。

未来,花几万元甚至更低的价格就可以在家里享受100英寸的影院级电视。这得益于光峰光电首创的激光显示技术,是一家来自于深圳南山科技园新兴的科技企业。

深圳市光峰光电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海归博士李屹对本报自豪地介绍说,光峰光电的产品是第一个成功实现产业化的激光显示技术,也是中国企业首次在显示领域掌握核心技术和核心器件的知识产权,光峰光电在全球已有1000余项专利。

“我们几个人在海外已经有很好的工作生活条件,但我们都想创新技术,走一条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我想打破传统光学巨头的技术垄断,用中国之光照亮世界的舞台!”李屹说,他在海外工作时,就有这样的梦想。有了硅谷创业的经历后,他带着原来的研发团队,回到深圳二次创业。而今,这样的“深圳创造”已经成功打入了海外市场。

这就是中国的创新创业园区,聚集了众多科技时尚的企业,持续发力创新创业。

让海归者感到方便与舒服

“正是由于国家提供了像中关村这样的平台,我才决定从美国硅谷回国创业,我能感受到祖国创新创业的环境在不断变化。”知识产权服务平台“权大师”创始人孟潭从2011年开始在美国硅谷创业,然而3年后,她回到了中国。

“在美国硅谷,所有人好像都在谈论创业,中国在全速发展,我不能错过这个机会。”孟潭对本报说的这番话,颇有代表性。而像孟潭这样的海归创业者的经历,只是当今中国“硅谷”发展的一个缩影。

数据显示,改革开放以来,全国留学归国人员有230多万,其中近50万人加入到创新创业的大军中,在北京中关村创业大街的创业者中,一半以上是海归,博士以上的海归占六成多,他们中很多人都是创新创业型企业的领军者、带头人。而吸引他们的重要因素,是政府对于海归人才的大力扶持。

许多海归都提到的共同点是:与硅谷不同的是,中国政府在高科技园区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引导和帮助作用,为企业提供了宽松的氛围、有力的政策和保姆式的服务。

孟潭提到,她在美国硅谷工作的时候,创业者作为需求方,是要主动地找政府获取信息。但是在中国,政府作为供给方会推送每天活动的通知,邀请企业去参加,企业也会参与到政府的讲座活动中,实现政府与企业之间的良好互动。

还有舒服。“北京中关村有那么多怀揣梦想的年轻人在打拼奋斗,再小的初创公司,也会在这里找到他的价值。”帮推客创始人李强这样向本报评价他奋斗了一年多的地方。

李强告诉我们,正是因为澳洲创业的氛围缺少激情,他决定于2015年回国。回国后,法律、法规、政策的差异,令初创时的他犯了难。但是政府安排人员为他专门解读政策,他可以面对面地与政府进行沟通,这种对人才的渴求态度让他印象深刻。

令李强没想到的是,政府的支持力度会如此之大而且细致。“公司招聘外籍优秀人才,给予了简化签证、永久居留‘直通车’等优厚政策。”

在高科技园区的发展过程中,企业之间的氛围也在逐渐发生改变。

孟潭说:“园区内企业之间的交流已经变得越来越直接和简单,双方会讲清楚各自的利益,快速地推动合作,气氛是在变化的。”作为中关村企业家协会会员,孟潭十分喜欢这种企业间的相互交流。

高素质的人才需要在充满活力的市场机遇中实现价值,而中关村只是一个缩影。

从国家到地方,中国向海外高层次人才发出了回国创业的热忱邀请,“千人计划”等一系列诚意满满的政策纷纷推出,全国各类众创空间已超过2300家,与现有2500多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以及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国家高新区等,共同形成完整的创业服务链条和良好的创新生态,在孵企业超过10万家,培育上市和挂牌企业600多家,吸纳就业人数超过180万人。这些都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海归”人才带着先进技术和优质资源回到祖国。

在武汉光谷,通过诚意和环境吸引人才,每年投入大量资金有针对性实施人才计划,从而吸引人才纷纷留在或者回流光谷创业、就业。

清华大学中国创业研究中心副主任、经管学院副教授张帏对本报分析认为,硅谷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迁入,他们带来了新的思想,通过不断的碰撞,从而产生新的科学发现和科学原理的新应用、新发明。

对标国际仍在路上

尽管中国的自主创新在今年初开了个好头,但是分析人士认为,一方面中国高新区与美国硅谷的差距在缩小,有些领域已经接近甚至赶上,在另一方面,从整体来看还有距离,对标国际,我们仍在路上。

“在创新能力和创新实力上,至少几十年内我们还难以超越美国硅谷。”李屹说,很多底层核心技术,比如操作系统、芯片等,我们还是依赖美国。

张帏也指出,当今中国高科技的进步值得认同,但我们不能过于骄傲,因为中国高科技的发展仍然缺少原创性的元素。

在专家看来,对标国际,中国各种类型的创新区域仍然存在理论创新和基础创新能力不足、体制机制创新相对滞后以及知识产权保护不够精细化等短板。

“相比美国硅谷,我们首要的差距就是理论创新和基础创新能力。”华为总裁任正非说,在高科技领域,理论创新和基础创新是土壤,技术创新是花朵。没有这些,就做不成大产业,中国的创新就没有未来,无法解决“从0到1”的突破。

张帏认为,中国园区缺少创新的科技是现实的短板。“当然,由模仿到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正常阶段。比如微信,其设计初衷也没有想到会成为如此有颠覆性影响力的产品,是用户不断的迭代,产生了很多新的东西。”

基于当前现状,张帏建议:“中国高科技园区的发展不必太着急,只要有影响力的产品不断增加,利润不断积累,就有能力进行更多原创性的创新。有了大量成功的范例,才能吸引更多人来投资。光靠政府的投资,毕竟不能长远,还是要更多地依靠市场的力量。”

“建议中国的高新园区在创造更好的氛围和环境上多下功夫,让有能力的创业者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把握住新技术、新产业更新换代的契机,让更多能引领时代潮流的创新性企业和产业出现,以进一步引领中国经济的发展,并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更大贡献。”

“经过持续发力、不断创新,高新区有希望补齐短板,向国际创新高地前进。”翟立新认为,未来,中国一定会形成多个科技创新中心,也可以说,将会形成多个“中国硅谷”。(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叶晓楠 高搏扬)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