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硅谷”在哪里?一个街区浓缩企业生命
陈晓荣是一家互联网公司的副总裁,两年前他和团队来到上海考察,并最终把公司注册在了杨浦区的创智天地。他的理由是:“这里和硅谷相似”。
【中美创新时报讯】陈晓荣是一家互联网公司的副总裁,两年前他和团队来到上海考察,并最终把公司注册在了杨浦区的创智天地。他的理由是:“这里和硅谷相似”。
“硅谷靠近大城市旧金山,杨浦有五角场城市副中心;硅谷往南北都是公路,淞沪路沿线集聚着科创企业;最重要的是,硅谷依托斯坦福大学而建,而杨浦有复旦、同济、财大……”
从初创的“新生儿”,到“小学”、“中学”阶段,陈晓荣的公司在创智天地已搬了三次家。“公司规模不断扩大,在公司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我们都能在园区内找到匹配的‘安身之地’。”
目前,全国已有28个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作为全国首批双创示范基地之一的杨浦,如何走好自己的“双创之路”?
街区模式:双创结合城市更新
800米大学路,位于创智天地的中轴线上。过去这里开设了大量运动折扣店,但人气不佳。如今,大学路沿街有40多家咖啡馆和创意餐馆,桌椅在花香和木栅中露天摆放,让人看了就想坐下来。每到中午时分,餐馆里坐满了创客,他们热情洋溢地聊项目、聊梦想,热火朝天,各类创业资源在这条路上交汇融合,咖啡的香味弥漫在空气中。
长阳创谷,前身是1920年的东华纱厂。整个创谷依照大学校园的模式来设计,而树,是其中最重要的元素。占地11万平方米的园区里,绿地面积占1.2万平方米,种植了6种上海本地果树。园区要求白领们的车辆一律停放在南北两侧的停车楼,“逼迫”他们每天穿过绿地和林荫路步行到办公室,百年厂房的工业气息变成了散发在阳光里的绿叶清香。
街区模式,是杨浦双创建设独有的载体,创智天地和长阳创谷都是依照街区概念建成。创智天地建设较早,离五角场城市副中心比较近,吸引了较多跨国公司总部落户。长阳创谷将老厂房改造成创业园,降低创业成本,是城市更新的典型案例。未来,杨浦区二钢地块要建“互联网+”产业园,也将运用街区模式,将创新创业和城市更新发展结合起来。
“一个地区的创新氛围如果足够浓厚,那么这个地区的人走出去,人们就能从他身上的特质知道他来自哪里。”杨浦区发改委副主任缪荣斌说,许多在杨浦学习、工作的人就带着这样一种独特的“创新气质”。多年来,杨浦在创新文化和氛围的营造中,产生了独特的创新基因。在这里,创新创业不是靠政策推动,而是靠创新因子的自然成长,从而推动城市的更新、产业的发展。
全链条:浓缩企业生命周期
有了氛围就能孵化出企业吗?无论是大学路的“咖啡味”,还是长阳谷的“绿叶香”,都只是媒介,要让企业进来并存活下去,还需要有养分。
“我们一直在思考两个问题:创业者到底需要我们提供什么?而作为园区,我们能为创客,尤其是刚离开校园不久的大学生提供什么?”长阳创谷总经理奚荣庆告诉记者,有三点是最重要的:低成本高品质的空间,校园化的开放包容环境,以及创新的生态群落。
“对于刚起步的初创企业,如果周边杂草丛生,不利于其生长,如果全是灌木,又难以吸收养分,因此要形成生态群落。”奚荣庆介绍,长阳创谷按照企业规模和需求的不同分成四期建设园区,一期开设咖啡馆、餐厅、生活店铺,打造生活配套的商业点;二期是众创空间,为“蚂蚁雄兵”提供多元开放的“战场”;三期和四期吸引知名企业总部入驻,成为大象起舞的“秀场”。就这样,“小草”和“灌木”都能在长阳创谷共生共长。
创智天地目前也初步形成了创业生态社区。据创智天地园区总经理杜鹃介绍,目前区域内集聚了众创空间、科技园区、初创企业、科创团队和大学等,加上周边的娱乐生活配套,已成为“前面可以注册公司,后面可以居住生活”的一体化创业生态系统。
“大学路一头连着复旦、财大,一头连着创智天地,实际上一头是知识,一头是产业。”杜鹃说,通过这条路,学生从毕业走上创业或就业,科研成果从研发走向产业化。大学路上的办公空间,既有80平方米的办公室,也有几百平方米一层的孵化器、几千平方米一层的加速器,还有能提供给500强企业的总部大楼,企业从初创到发展壮大,都能在这里安家。
一个园区、一条路,浓缩了创新人才和企业的整个生命周期。用杨浦区科委副主任童惟平的话来说,杨浦的经验在于区域内的众创空间能够为创新创业者提供“创业前+创业苗圃+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全链条的服务。
精准专业:让创业者服务创业者
创业的载体搭好了,企业引进来了,但园区的任务还远远没有结束。“园区不能做成科技房产,也不能做成大杂烩。”杨浦区区长谢坚钢指出,园区需要有效地整合并提供专业的科技中介服务,发挥从“零”到“一”的作用。
目前,杨浦众创空间的数量占全市10%,初创企业的存活率高达30%以上,部分众创空间的存活率达到70%,远高于10%的全国平均值,这得益于杨浦众创空间深度专业化的服务。
为此,杨浦除了按照企业的纵向发展需求引入一批投资、法务、人事、培训等专业服务机构以外,还针对特定领域横向地集聚某类企业,统一提供孵化服务,形成一批如专注于建筑领域的“筑+”众创空间、关注智能制造的“复客中国”、关注互联网医疗的“启医”孵化器、关注互联网教育的“蚂蚁创客”等众创空间。
然而,创业服务不能仅仅依靠政府提供,归根到底还需要依靠市场化的服务机构。杨浦通过培育一批科技中介孵化机构,走出了一条“创业者”服务“创业者”的市场化道路。
华创俱乐部,被称为“平台的平台”,作为一家孵化器,它的孵化对象正是那些为初创企业提供服务的创业服务组织。目前,华创俱乐部在杨浦创业者公共实训基地打造了一个1000多平方米的众创空间,入驻的服务组织包括为企业提供资源对接服务的“马上办公”,为创业者子女提供辅导教育的“校长帮”,为初创企业提供投融资服务的“来投吧”等。
此外,引入大企业作为创业孵化平台,是杨浦另一个集聚服务资源的策略。据调查,杨浦区内有大企业作为支撑的众创空间占50%,如依托瑞安房地产的InnoSpace,依托腾讯的腾讯众创空间等,均为杨浦集聚了大量产业资源和入驻企业。
“事实证明,依托大集团建设的众创空间,效率更高,‘大象’能够翩翩起舞,就会带动‘蚂蚁’将勇兵雄。”杨浦区委书记李跃旗表示,“大集团做众创空间志在形成产业链,把好的创新企业集聚在其麾下,发展壮大,这同时也有利于杨浦的产业升级。”(来源:上观新闻 黄尖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