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针一线 “刺”出千年广绣情

Äê¹ý°ËÑ®µÄÐí³ã¹âÒÀÈ»ÉÏÐą̊Ð廨¡£

近日,记者到广绣行业领头羊——广州绣品工艺厂探访,在“许炽光广绣大师工作室”内,眼看84岁的许炽光师傅,为了不让广绣艺术失传,在退休多年后重返工艺厂,重拈绣花针,手把手地将一身技艺传授给一代代学徒们。

【中美创新时报广州专讯】花随玉指添春色,鸟逐金针长羽毛。这是行外人对广绣最直观的印象,但很少人知道与苏绣、湘绣、蜀绣并称中国“四大名绣”的广绣始于唐代。特别地,由于广绣精密细微,针法多变,色彩浓艳,堪称中国民间艺术的一颗明珠。然而,即使已被列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门古老工艺依然因后继乏人而濒临失传。

近日,记者到广绣行业领头羊——广州绣品工艺厂探访,在“许炽光广绣大师工作室”内,眼看84岁的许炽光师傅,为了不让广绣艺术失传,在退休多年后重返工艺厂,重拈绣花针,手把手地将一身技艺传授给一代代学徒们。

入行近八十载的老匠人对广绣不离不弃:“我还做得了,就一直做下去。”

出师:20岁已成“国宝级”大师 

中等身材、头发花白、年过八旬的许炽光就像亲切的邻家老头,时不时站在年轻人身后指点一二,不解之处,还亲自飞针,起落之间仿佛回到了旧时光景。

1932年出生于广绣世家的许炽光,是家族百年刺绣史的第四代传人,从6岁开始便跟随父亲学习刺绣。许炽光不仅在刺绣上甚有天赋,而且还有着超越年龄的沉稳安静,很快他就已经熟练掌握各种针法,利用一双稚嫩小手绣出一张张色彩斑斓的绣画。

除了成熟的针法,他还是一个擅动脑筋的“花佬(旧时人们对广绣行内男工的别称)”。许炽光回忆,有一次他在榄灯下绣《上山虎》,当时榄油质量差,杂质凝在灯芯上,突然“砰”一声爆炸了,绣布被溅出十几个黑点,由于交货日期迫在眉睫,重新绣布已经来不及,这时许炽光灵机一动,拈针穿上不同色阶的绿丝线,绣出10多棵树,不但巧妙地掩盖了“黑点”,画面也因此变得更有层次感。次日交货,铺主连连叫好。

但千年的技艺也非一朝一夕能悟透。绣针仅2厘米长、针孔约为0.5毫米,用的线则比头发还细,光穿针引线,都要在极好光线下,靠手眼的稳定性完成。而一幅普通的作品,至少也得数万针,多的则数十万针,一针一线间的功力,非心思细腻者不能得法。

为了让颜色更逼真,层次更丰富,许炽光还专门拜师修习美术功底,亲自为丝线染色,做不同的试验,在30多种传统广绣针法中研磨出新的针法。

1950年,不到20岁的许炽光被评为行业最高级别的八级,那时整个广绣行业才仅8位八级工,他和父亲许松就占了2个席位。

创新:传统工艺也要创新

许炽光一直认为,刺绣不是简单的临摹,必须要结合广绣的针法,对画作进行二次创作,既不改变那幅画,又要有民间的工艺味道。

“从前刺绣工匠绣荔枝,通常是在平面上先绣一片,然后在上面勾勒出荔枝皮的网格,有时绣得像小菠萝,而且单是绣一颗荔枝就要花上一天时间。”许炽光钻研良久,不但仔细观察荔枝的形态,还向农民请教荔枝的特性。最终,许炽光不仅活用了广绣中“留水路”的传统绣法,还改良了“留白”的空间:不但在画作上绣出了荔枝半球体肌理,还有凹凸大小的变化,而且改良后的技法一天可以绣两至三颗荔枝。2004年,采取改良后新技法刺绣而成的《红荔白鹅》获得了广东传统工艺美术精品大展金奖、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银奖。

不仅不断改良技法,许炽光还会“破旧”,创造新的广绣针法。“以前工匠会按照广绣的传统针法表现来设计画面,是设计配合广绣针法。现在则是广绣配合名家画作,因此针法上也有一些改变。”许炽光说。

2012年10月,北京人民大会堂内改扩建的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厅投入使用。会议厅用中国四大名绣的代表性作品,来表现中国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的春夏秋冬四时壮观景色。其中,广绣负责“夏天”部分。广州绣品工艺厂受广东省政府委托制作了《夏日海风》——长7.5米,宽3.5米,共26.25平方米的巨型广绣。

“这幅广绣原画是油画,立体感强,传统的广绣针法最宜工笔画,但难以突出那种较为粗犷的笔触”,许炽光说,他想了差不多1个星期,最终想出了一种“Y”形针,用“破线”来交织平衡针,减弱海浪的丝光,突出油画的特点,“60个人用了3个月的时间才完成刺绣,是一次巨大的突破。”

传承: “只要肯学我就教”

广绣鼎盛时期,曾经有“花佬三千”盛况,但如今却仅剩许炽光留在案前,在1915年巴拿马世博会上获奖的广绣已然失去了原有的繁荣和活力,日渐式微。

“式微”到何种地步?“若再无人做,这工艺就可能断在我们这代人手里了。”广州绣品工艺厂党支部书记黄志文说,2003年,转行多年的绣品厂开始恢复生产广绣,但已无多少人知道广绣工艺。绣厂只得将许炽光、梁桂开两位大师返聘回来,并新招了7名绣工。

为了不让广绣“绝在手上”,退休10年的许炽光再次出山,在绣厂担任艺术总监,并希望有生之年培养一批传承人,守住广绣。

10多年来,许炽光虽然前前后后共收了百来个弟子,但由于广绣传人需要“坐得住”,而且薪资微薄,最终留下的只有10个左右,主要从事设计和刺绣。尽管这样,许炽光也是悉心教导,倾囊相授,“只要肯学,我就教”。据不完全统计,从上世纪50年代组织全行业八级工主编《广绣针法》迄今,许炽光已经先后指导了1000多人(次)学习广绣技艺    在许炽光看来,要缓解广绣后继乏人,将过去师徒传承的方式转变为教育传承,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此外,许炽光还提倡启蒙教育,即从娃娃抓起,培养民间工艺的兴趣和基本功。

1988年出生的阿霞是目前“许炽光广绣大师工作室”中最年轻的三位学徒之一。她说,“必须打开一条路子,让更多的人理解广绣,行业自然就有吸引力了。”

2006年,广绣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而许炽光则成为了“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粤绣(广绣)的代表性传承人。“没有想过自己能做到什么时候。”从事广绣近80年,许炽光最希望的就是这个行业能够发扬光大,他也始终践行着自己所理解的工匠精神:“做什么都要做到最好,这样才能心安理得”。(谢苗枫)

年过八旬的许炽光依然上绣台绣花。吴伟洪 摄


中美创新时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