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孙中山诞辰150周年】“口述史”开辟史料抢救新路

【纪念孙中山诞辰150周年】“口述史”开辟史料抢救新路

11月16日,12卷本《孙中山研究口述史》(以下简称“口述史”)在孙中山故居纪念馆首发。在首发仪式座谈会上,专家们对该书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它既为孙中山研究学术史提供了新材料,又为史料发掘和资料抢救与保护开辟了新途径。

 

【中美创新时报中山讯】11月16日,12卷本《孙中山研究口述史》(以下简称“口述史”)在孙中山故居纪念馆首发。在首发仪式座谈会上,专家们对该书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它既为孙中山研究学术史提供了新材料,又为史料发掘和资料抢救与保护开辟了新途径。“这项研究无论是在史料挖掘上的主动性,还是内涵的丰富性,在孙中山研究史上都具备里程碑意义。”中国孙中山研究会会长熊月之评价道。

历时近5年采访近百位学者,当中28人超过80岁,5人已离世。这套共300万字的巨著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近日,口述史主编、中山市社科联主席胡波与记者分享了口述史的缘起与经过。

缘起

纪念孙中山不能只有节庆活动

时间倒回到2011年10月,恰逢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全国上下举办各种纪念活动,还出版了不少书籍,也拍摄了不少影视作品和纪录片。纪念活动刚刚落下帷幕,就有学者担忧地指出,在此之后孙中山的研究可能会沉寂下来。这引起了中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唐颖和时任中山市文学界联合会主席胡波等人的关注。

“纪念孙中山不能只有节庆活动,我们还可以做一些其他的事情。”胡波萌生了一个想法——采访那些研究孙中山的专家。百年来,在孙中山研究方面产生了不少大家、名家,他们出版、发表了不少学术专著。但是,这些专家大多年事已高,有的已经去世,能否对在世的专家进行采访,将他们的研究成果、研究方法和研究经历进行整理,用文字、录音、录像的方式保存下来?

这个想法一提出,就得到了唐颖的认可。中山市文联很快做出项目的可行性方案,并获得市委市政府的批准。“市委、市政府一向特别重视孙中山先生的历史挖掘,也希望通过一些活动进一步提升孙中山研究的水平、进一步塑造中山的城市形象、增强中山城市文化软实力。”胡波回忆道。

2012年6月,该项目正式启动。按照计划,项目组拟采访60到80位学者与专家。只要年龄在60岁以上,从事孙中山研究或者所从事的研究与孙中山有关的都列入采访名单。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美国、俄罗斯、法国、英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的学者也包括在内。为什么要这样定?胡波解释,60岁以上的专家学者基本上包括了目前在孙中山研究领域的最有成就也有广泛影响的学者。

他举例说,张岂之先生虽然不是专门研究孙中山,但他是研究近代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名家,这些研究难免会涉及到孙中山。还有黄克武教授,他其实也不是研究孙中山的专家,他主要是研究严复、梁启超的,但严复是中西文化传播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人物,他也对孙中山先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所以,他们都被列入项目组采访的对象。

经过

走访多地采访近百位专家学者

2012年8月,该项目正式在武汉启动。在家乡开展工作,给胡波等人带来不少便利。在昔日老师、同学还有各界热心人士的帮助下,项目组只用了6天时间就完成武汉地区所有的采访任务。

回到中山后,项目组一边整理文稿,一边筹措经费。2年后,口述史首部成果——《孙中山研究口述史·武汉卷》面世。虽然该书只是口述史的一个“样本”,并不算完整,但是仍引起了学界的关注。有专家称此为“孙中山研究的新成果”。

这给了胡波和项目组极大的鼓舞。在随后的2年里,他们又前往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扬州、杭州、湖南、云南、贵州、西安、台湾、香港、澳门、深圳、广州等地进行采访。其间的酸甜苦辣,胡波记忆犹新。

“由于我们采访的都是退休的学者,他们很少和外界联系,我们联系他们也成了一个问题。”胡波说,项目组通过各种关系去找,甚至发动亲戚、朋友和老师、同学来帮忙。就这样联系上了大部分人,但仍有一些无法联系上。“我们很遗憾,没有联系上台湾的蒋永敬、吕芳上等老先生。”

采访的过程也让胡波等人感慨良久。“有些人想说,却说不出来了。有些人说得出来,但很多事都不记得了。”最让胡波印象深刻的是采访人民大学原校长李文海的过程。当时李先生刚做完手术,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员金冲及先生跟项目组说,李校长身体很不好,家里人肯定不会同意接受采访。

思虑再三,胡波等人还是冒昧到了北京。“我打电话给李文海先生,没想到他明白我的来意后,立即表示可以接受采访。”那时初春,外面下着大雪,我们几个人等到3时才敢敲门。老先生刚刚出院,身体状况还不是很好,但早早起来,还写好了访谈的大纲。在访谈结束后大约一个月,老先生就在北京逝世了。

“后来,中国孙中山研究会原秘书长王玉璞先生托省社科院研究员王杰先生给我电话说,‘你们中山市做了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他们的家人都非常感谢你们,他们家里都没有李文海先生高清晰的录像和这么长时间的录音,你们抢救式地做了这件工作!’”胡波说。

评价

开辟史料发掘和资料保护新途径

经过4年多的采编,今年11月口述史正式出版。该书共12卷,京津卷、海外与港澳台卷、沪宁卷等分上下册,共6册;广深卷分上中下三册;武汉、长沙、中山各一册。在编排的过程中,按照受访者的年龄成册。记者看到,受访者中80岁以上的共28位,其中李文海、胡绳武、夏东元、沈谓滨、胡春惠等五位老人接受采访后不久就离世了。

“他们一直在研究别人,却从来没有人研究他们。我们的采访对他们来说,也许有点意外,但我们坚信这样做是值得的。”胡波认为,专家学者在孙中山研究方面的学术体验和人生感悟,不仅是个人的治学经验,也是孙中山研究学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史学研究和史学思想研究的重要内容。

胡波说:“无论是从孙中山研究来说,还是从学术史的角度去看,孙中山研究口述史,既是一次个体学术生涯的口述回忆和既往社会文化的再度呈现,又是一项孙中山研究资源的抢救性保护工程。”    中国孙中山研究会会长熊月之说,口述史在国内国际广泛应用,但有组织、有准备、成规模、成系统地对孙中山研究专家进行梳理的口述史是第一次。“以往我们对孙中山的研究,都是针对史料被动性的研究,而这次则是进行一次主动的挖掘。从内涵来讲,这个材料中有大量细节,这是以往没有呈现的。所以说,无论是这项研究在史料挖掘上的主动性,还是内涵的丰富性,在孙中山研究史上都具备里程碑意义。”

中国多位专家学者也对该书给予高度评价。大家一致认为,口述历史挖掘到了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还有专家学者坎坷曲折的经历,这对学术史的研究非常有益。受访者都是学术界成行成派的专家,他们的求学经历、研究经历,对改变当下的学风也大有裨益。另外,这种研究方法也是一种创新,将影响到今后的学术界。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王建朗说:“对历史研究者做口述史的采访,这是第一次。口述史里很多细节很有趣,让我们看到了学术研究背后的很多故事。这些是在学术史中读不到的。它不仅对孙中山研究有价值,对历史研究也是一种资料保存。”(高薇 王谦 李莹丹)


中美创新时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