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私入宪郑卓辉:一个中国私营企业家的实践(5)

推私入宪郑卓辉:一个中国私营企业家的实践(5)

1987年1月22日,中央第一次提出私营企业采取“允许存在,加强管理,兴利除弊,逐步引导”的十六字方针。1988年8月,郑卓辉终于摘掉“红帽子”,为自己注册了“表示既有干劲又有力量”的“劲力工程机械配件商店”,从而真正走上了企业经营之路。

 

长篇报告文学《推私入宪郑卓辉》连载之五  温友平著

 

第九章、乘势而上进军工程机械

 

【本章提要】

多年“摸着石头过河”的郑卓辉,一直在仰望着历史的天空。

1987年,一轮红日终于喷薄而出,驱散了新中国成立后一直笼罩在私营企业身上的团团凝云。1987年1月22日,中央正式发布了文件,第一次提出私营企业采取“允许存在,加强管理,兴利除弊,逐步引导”的十六字方针。次年,1988年8月,郑卓辉终于摘掉“红帽子”,为自己注册了“表示既有干劲又有力量”的“劲力工程机械配件商店”,从而真正走上了企业经营之路。

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说:“创新应当是企业家的主要特征,企业家不是投机商,也不是只知道赚钱、存钱的守财奴,而应该是一个大胆创新,敢于冒险,善于开拓的创造型人才。”

鲁迅先生也说:“既然像螃蟹这样的东西,人们都很爱吃,那么蜘蛛也一定有人吃过,只不过后来知道不好吃才不吃了,但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一定是个勇士。”

这时候的郑卓辉,虽说还不是一个企业家,但绝对是一个正朝着企业家推进的“大胆创新,敢于冒险,善于开拓”、“第一个吃螃蟹”的勇士。

正因为如此,即使在1989年至1990年两年的历史上空再次笼罩着“等一等、看一看再说”的“阴霾”时,郑卓辉却“咬定青山不放松”让自己的“劲力大厦”拔地而起,这是何等的一种干事业的闯劲和气概!

正因为如此,当历史的天空重现“东方风来满眼春”的无限春光时,郑卓辉更是“好风凭借力”闯出了一条全新的经营之道。

 

一、中央十六字方针与一根小小输油管

 

 郑卓辉从事土石方工程施工的几年,正是深圳经济特区大开发、大建设的时期。在深圳经济特区建设的洪流中,不但郑卓辉的事业得到了发展,而且整个土石方施工行业也得到了壮大,越来越多的土石方工程施工队遍布在深圳各个建设工地上。

从1987年底开始,郑卓辉在观察着自己所从事的土石方工程施工行业,认真地分析着它的未来发展前景。之后,他初步得出了结论,这个行业是一个正在发展中行业,但是竞争已经是越来越大了。处在一种形成竞争市场的行业中,是继续参与激烈的竞争呢,还是另辟蹊径寻找更好的发展之路?郑卓辉在深思着。

事实上,促使郑卓辉思考自己未来的经营之路还有另外一些深层次的原因。

自从郑卓辉带着自己相濡以沫的妻子郭笑兰上路创业后,他的经营方式一直是挂靠在“西乡侨联会运输队”名下,戴着“红帽子”,自己的辛辛苦苦赚来的钱,要放在别人家的口袋里,而且还要交挂靠经营管理费,心里很不踏实。什么时候,才能够真正以自己的名义自主经营呢?这是埋藏在郑卓辉心里的一个强烈愿望。这种强烈愿望,就像是火山的岩浆一样,在遇到一些外力时候,随时都可以爆发出来。

1987年10月,郑卓辉父亲的病世,让他感到了身心的疲惫。既有自己身上多年积累下来的过度劳累,也有自己心底中对敬爱父亲的无限哀思。内外交织,迫使郑卓辉暂时停下了过去几年里几乎忙于拼命的步伐。在这种创业途中的特殊心境中,郑卓辉终于静下心来,好好地思考着自己事业的未来。

正巧的是,在郑卓辉彻底思考的时候,一轮红日已经在1987年的历史天空中喷薄而出,终于驱散了新中国成立后一直笼罩在私营企业身上的团团凝云。

1987年1月22日,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把农村改革引向深入》的5号文件,第一次提出私营企业采取“允许存在,加强管理,兴利除弊,逐步引导”的十六字方针。

文件指出: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在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在一个较长时期内,个体经济和少量的私营经济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我国人多耕地少,今后将有亿万劳动力逐步从种养业转向非农产业。只有在实行全民、集体、个体和其他多种经济形式一起上的办法,才能顺利实现这一转移。而个体经济的存在,必将不断提出扩大经营规模的要求。几年来,农村私人企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事实表明,它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结构的一种补充形式,对于实现资金、技术、劳力的结合,尽快形成社会生产力,对于多方面提供就业机会,对于促进经营人才的成长,都是有利的。

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份提出允许私营经济存在的文件,是一次重要的突破。

紧接着,198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次大会提出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第一次明确了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提出了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基本政策。

十三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应以公有制为主体。目前全民所有制以外的其他经济成分,不是发展得太多了,而是发展得很不够。对于城乡合作经济、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都要继续鼓励它们发展。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地区,各种所有制经济所占的比重应当允许有所不同。

报告还指出:私营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生产,活跃市场,扩大就业,更好地满足人民多方面的生活需求,是公有制经济必要和有益的补充。必须尽快制定有关私营经济的政策和法律,保护它们的合法权益,加强多它们的引导、监督和管理。

所以说,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以来,私营经济在“妾身未名”的情况下,饱含惊恐地地下运行多年,终于在1987年登堂入室,身份获得了承认。

私营企业终于合法了。郑卓辉对此的第一个最直接反应,就是认为戴在自己头上将近8年的“红帽子”可以摘除了,可以不必受制于“8个雇工”问题,继而堂堂正正地注册一家真正属于自己名义的个体户或者私营企业了。

这种基于政策上认识,郑卓辉很快明确了自己今后发展的最重要的一点:“应尽快注册一家经营实体,真正实现自主经营。”

郑卓辉在确定了要成立自己的经营实体后,接下来,他就在思考“我到底应该经营什么?”这样一个最为关键的基本方向性问题。

在万千思绪中,郑卓辉排除了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而是从自己最熟悉、最实际的眼前事物尽力地找到一些能够闪现灵光的东西来,来确定自己今后的经营方向。果然,他从自己经常接触到的一根小小输油管中得到了莫大的启发。

一1-2、正是这根输油管启发了郑卓辉,让他走上了全新的经营之路。图为郑卓辉在作业车间向新加坡师傅认真请教。原来,这根油管是郑卓辉施工队所使用的推土机、挖掘机等大型工程机械上经常要更换的一种油管耗材。其中一种重要的油管叫啤油管。可别小看这跟小小的啤油管,没有它来输送燃烧的油料,那么这些“大家伙”就要“熄火罢工”了。而且,这种啤油管的市场供应还十分紧张,基本上还要依赖从香港进口的外国材料。在几年中,为了这根小小油管和一些其它工程机械零配件,郑卓辉专门安排自己的妻子郭笑兰经常到深圳仅有的一些工程零配件商店去负责采购,有时候还由于缺货难于买到。

顺着这根小小的啤油管,郑卓辉的思路豁然开朗,他“顺藤摸瓜”摸到了一个工程机械配件的大市场。

郑卓辉认为,随着土石方建筑施工市场的发展,就必然需要越来越多的大型工程机械,而这些大型工程机械的大量应用,也就催生了与之相应的工程机械零配件市场。可以说,这是一个很少人开发的上游市场。

事实上,的确如此。这个时候,深圳的工程机械市场还刚刚兴起,而且这些大型机械基本上主要依靠进口。很显然,工程机械市场的兴起,也就必然带动工程机械配件行业的发展。

多年跟工程机械打交道的郑卓辉,他知道工程机械配件种类繁多,根据市场上所使用的各种机械工程,它们所涉及的机械配件,少则上百种,多则上千种,甚至可以多达上万种。大大小小,各有各的市场。如果能够专业从事工程机械配件的经营,这将有很大的市场潜力。

“对,就地转型,注册一家经营实体,专门经营工程机械配件这个新兴行业。”

郑卓辉,在经过了一番深思熟虑后,决定放弃已经做了很多年的土石方工程,重新上路,经营工程机械配件行业这一个崭新行业,并尽快占领工程机械配件市场的先机。这是郑卓辉从200元起家,经过了8年的创业后,所作出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经营决策。在某种意义上说,郑卓辉及时调整自己的经营思路,是他多年“摸着石头过河”最后结果。在多年创业实践中,郑卓辉逐渐看清了形势,第一次比较彻底地选择了一条事业发展的康庄之路。事后发展也充分证明,郑卓辉的这次转型,带给了他真正意义的成功。

 

二、正式成立“劲力工程机械配件商店”

 

1988年8月22日,对于郑卓辉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真正属于他自己的私营公司“劲力工程机械配件商店”正式成立对外营业了。郑卓辉自己企业的诞生,终于结束了他8年来挂靠经营的“红帽子”的经营方式。

回想当初,郑卓辉要成立拖拉机队搞运输,在当时要做这么大的事,个体户显然不行,成立一家私营公司更不行。所以,郑卓辉才找到了家乡的西乡侨联会,挂靠在西乡侨联会下属的一家国有公司进行经营。按照当时的俗称,这叫戴上“红帽子”。哪想到,这顶“红帽子”一戴就是整整8年了。期间,郑卓辉就在这顶“红帽子”的“庇护”下进行艰苦的创业,自然也就尝尽了其中的酸甜苦辣。

特别有纪念意义的是,郑卓辉的企业诞生之日,正好是在1988年私营经济入宪和《私营企业暂行条例》颁布的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之后,这可谓是“生逢其时”。

1988年4月12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第十一条增加规定: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

1988年6月15日,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暂行条例》。《条例》包括总则、私营企业的种类、私营企业的开办和关闭、私营企业的权利和义务、私营企业的劳动管理、私营企业的财务和税收、监督与处罚、附则等8想内容。总则上说:“本条例所称私营企业是指企业资产属于个人所有、雇工在8人以上的盈利性的经济组织。”

说起来,这是自1950年12月29日政务院通过《私营企业暂行条例》之后,时隔38年的第二个私营企业条例了。

1988年6月25日,国务院还发布了与《条例》配套的税收法规。

这就从法律上肯定了私营经济在我国存在与发展的历史地位。

此时,在理论、法律与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进入了第一次高潮期。

郑卓辉正是在这个高潮期,他又以过人的智慧,赶上了这个浪潮,开始了新的远程。

在这一年的7月份,郑卓辉正式开始筹办他的私营公司,从公司经营地址到公司名称字号再到货源的准备最后到开张营业,每个环节一个不少,准备特别充分。这时候的郑卓辉,认为自己公司的成立如同一个新生儿诞生,同样是极富有生命意义的。

郑卓辉选择公司经营地点,有他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开店做生意一定要选好一个交通便利,有人气,有商业气氛的地方。其实,他还在进行广深公路第一次扩建工程施工的时候,细心的他就对沿着广深公路两旁的一排排新建的商业厂房进行了详细的考察。他发现,在广深公路西乡段沿路两边已经聚集了商业气氛,对开店做生意特别有利。所以说,郑卓辉心中早就有准备了。果然,郑卓辉在西乡翻身村紧靠广深公路旁的一栋新建的工业厂房中物色了一间经营店铺。这间店铺一共有180平方米,面积不大不小。将近二十年过去了,这间当年郑卓辉所创办公司的最初经营地址,至今仍然是一个经营门店。尽管物似人非,郑卓辉当年经营的繁荣场面似乎历历在目。

选好了经营地址,确定了经营方向,郑卓辉就到宝安县工商局正式办理企业登记注册。办理企业登记,按照规定,应该给企业取一个名称,就像一个人出生一样,必须给新生儿取一个名字。不过,企业的名称还不能够与同行业的其他名称相重。所以,办理企业登记就有一个企业字号查重的环节。如果相关行业没有相同的名称,那么这个名称就可以作为企业经营的名称。否则,就要从新再取一个名称。

一天,郑卓辉特地带着自己的妻子郭笑兰一起来到了宝安县工商局办理企业登记手续。在郑卓辉眼里,妻子一直都是自己事业的好帮手,这等重要的事情一定要让自己的妻子共同参与。

“你们先给自己的公司取一个名称吧。”工商局的同志热情地告诉他们。

“还要取名称?”第一次办理企业工商登记的郑卓辉夫妇还真不知道,所以就从来都没有想过给自己企业取名字的事情。

“取什么名称好呢?”郑卓辉便同妻子郭笑兰现场一起商量起来。

“我觉得我们夫妻俩开公司挺有干劲的,我身上也很有力气,就给我们公司取‘劲力’这个名称吧,表示我们的公司既有干劲又有力量。”郑卓辉思索了一会儿,对着自己的妻子说。“‘劲力’,既有干劲又有力量,多好的一个名称呀!”妻子郭笑兰完全赞成。

于是,一个“劲力工程机械配件商店”的企业名称就在这种寓意下诞生了。

很快,“劲力工程机械配件商店”的营业执照办了下来,郑卓辉正式领到了属于他自己企业的工商营业执照。应该说,在经过了几年“地下”创业后终于“修成了正果”。

二1、1988年8月22日,一间真正属于郑卓辉自己的“劲力工程机械配件商店”正式对外营业了。这是郑卓辉企业经营的起步。图为郑卓辉与聘请的新加坡师傅在自己那间不大的商店门口合影。在改革开放后,郑卓辉所创办的私营企业,是深圳市最早的一批私营企业。如今,郑卓辉创办的私营企业得到了发展、壮大和成功,尤其是郑卓辉本人作为一位私营企业老板,更获得了成长和成功。这在在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是非常具有典型纪念意义的。这是郑卓辉当初创办这家小小的工程机械配件商店时所万万没有想到的。这或许就是郑卓辉身上的传奇所在。

不过,开店做生意,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充足的货源和进货的本钱。为了这一点,郑卓辉把8年多来初次创业的全部积累,大概有几百万都投入到了这个工程机械配件商店上。郑卓辉就是这种性格,他认准的事情,就会倾其全部力量,集中把事情做好。

至于进货的渠道,郑卓辉这时候的目光已经瞄准了香港。香港是一个国际市场,几乎世界各地的所有商业产品、信息、采购等市场各个环节都汇聚在这里,同时又可以通过这个国际市场,将汇聚在这里的产品、信息等市场各个环节延伸到世界各地。香港是一个巨大国际市场的“中转站”、“枢纽中心”。郑卓辉对于香港这个国际市场的作用看的十分清楚。因此,从一开始,他的公司经营工程机械配件,正是站在这个国际市场上起步的。

如何联系香港国际市场?郑卓辉利用了自己已经在香港的弟妹的关系。通过他们在香港注册了一家公司,专门在香港负责采购市场上各种工程机械配件产品,然后通过出口,再向郑卓辉深圳的“劲力工程机械配件商店”供货。因此,郑卓辉在经营这种工程机械配件贸易的时候,等于就是在经营一种十分紧俏的国际贸易。正所谓“站得高望得远”。郑卓辉既瞄准了国内工程机械配件紧缺的巨大市场,又通过自己在香港一些便利条件,使自己在最初至少是在深圳的工程机械配件紧俏市场上占领先机,打开通往国内市场的局面。

1988年8月22日,这一天,郑卓辉的商店正式营业了。为了广而告之,郑卓辉还在广深公路旁专门竖起了一个长16几米、宽5米的“劲力工程机械配件商店”大型立柱户外广告牌。广告牌的设计制作,甚至安装,都是自己亲自动手,根本没有现在的所谓专业广告公司进行设计制作。

当时,整个深圳市大型立柱户外广告牌还十分少。但是,这种现在仍然是十分重要和现代的一种企业经营手段,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郑卓辉就在自己公司开业的那一天开始使用了,这不能不佩服郑卓辉的企业经营有一种独特的经营思路和超前的经营眼光。如同这个大型的户外广告牌,郑卓辉的“劲力工程机械配件商店”在1988年这个仲夏的蓝天白云下横空出世了。

由于瞄准了这个紧缺的工程机械配件市场,又是西乡方圆几十里范围内少有的工程机械专业商店。而且,商店内经营着上百种常见的工程机械配件,品种较为齐全,很好地满足市场的需要。所以,商店开张后短时间内,生意很快就火爆了起来。就拿当初郑卓辉自己经常要更换的小小啤油管来说,几十元钱一米,价格好得根本不用说,往往还要先预付30%的定金排着队来买。所以,来商店订货的顾客真是络绎不绝。这些来光顾商店的客户,不但有深圳本地的,而且随着业内人士的传播,来自深圳之外的广州、佛山、中山、东莞等珠三角地区的客户也陆陆续续同“劲力工程机械配件商店”建立了生意上的往来。

不到一年时间,郑卓辉就已经将他的工程机械配件商店,经营的有声有色,效益也是非常好。就像是滚雪球似的,因为效益好,他经营的配件品种就越来越多;品种越多,效益又更加的好。应该说,郑卓辉的商店开局经营得十分顺利。很快就获得了不菲的利润。

在这种顺风顺水的情况下,郑卓辉没有满足一时的发展,而是在思考着另外一个更大发展的问题。他认为自己要迅速扩大企业经营规模,通过品种的规模化经营,去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从而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促使自己的企业发展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三、“劲力大厦”拔地而起

 

如何迅速扩大自己企业经营规模?在1990年初,看着已经经营了一年多的商店生意火红,郑卓辉动了一个大胆念头:买地建厂房,构筑自己公司“大本营”,以谋求规模经营,为长远发展打下基础。

买地建厂房,这是一个大手笔的决策。当时,只有那些大型引进的外资项目或者大型国有企业才敢这样“大兴土木”。而作为一家刚刚起步“正名”的私营企业,郑卓辉又是怎样突然想到了要走这步充满风险的“险棋”呢?

其实,郑卓辉之所以能够这样做,除了他一贯敢想、敢干、敢为人先的性格特征外,他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善于抓住任何一个他身边的发展机遇,乘势而上。他还认为,在创业的道路上,没有一马平川让自己奔跑,只有靠自己在崎岖的山路上不停地进行突破,才会闯出另外一番更加宽广的天地。

这个时候,郑卓辉的家乡——西乡河西村,随着农村城市化建设的步伐,原来大片的荒山滩涂正呈现出一番建设的热潮。看到家乡的这种变化,郑卓辉突然灵机一动,何不在自己的家乡建设一栋属于自己企业经营的厂房呢?这样既可以支持家乡的建设,又可以将自己事业发展的根基永远扎根在家乡的土地上。

要说对于家乡的故土,郑卓辉真是太熟悉不过了。于是在他拿定了这个主意之后,他先是悄悄地进行了摸底,去寻找自己合适的地方。很快,郑卓辉了解到了名叫“黄岗岭”的一块荒山河西村正准备招商进行开发,建成一个工业区。

“黄岗岭”位于广深公路107国道旁边,是一座不小的山丘,一共占地面积有好几万亩,原来是西乡的农场,有大片的树林和竹林,而且还曾经在这里办过西乡农业学校。但是在这个时候,农场和学校早就都没有办了,只剩下一些零散的养鸡、养鸭、养猪农家散落在这个山坳里面。

得到这个消息后,郑卓辉马上到河西村,找到了河西村的村长,提出了自己在黄岗岭买地建厂房的想法。河西村干部,听了郑卓辉的想法后特别高兴。为啥?因为这时候的黄岗岭几乎是一片荒山,还没有一个人对之进行开发建设。河西村正在寻找开发建设的突破口。郑卓辉要是在黄岗岭买地建厂房,不但成为开发建设黄岗岭的第一人,而且还会全面带动整个黄岗岭的规划建设。况且,家乡的土地由家乡本土的有志青年来进行开发建设,更是一件既一举两得又是特别有意义的事情。

经过双方协议,郑卓辉最后从河西村在黄岗岭这块荒山上买到了占地3000平方米的土地,当时的价格为125元钱一平方米,一共买地花去了几十万元。而实际上,郑卓辉要建成厂房,就必须投资上百万元钱。于是,之前的经营积累又一次进行了扩大经营再投资。

1990年春,在办完了买地有关手续后,郑卓辉又开始在黄岗岭这片荒山上点燃了成就一番大事业的更大梦想。

这一次,郑卓辉亲自驾驶着曾经跟随了多年的那台东方红推土机,在自己未来事业大厦奠基上,开挖了第一把泥土。这时候,曾经为多少个大型建设工地挥洒过汗水的郑卓辉,一想到脚下正在建设的是真正属于自己的事业根基时,一种特别感受涌上了他的心头。

一时间,推土机、挖掘机、泥头车,这些大型工程机械的巨大轰鸣声在平日里寂静的黄岗岭山坳里突然响起,车辆、工人开始忙碌起来,工地上呈现出一片繁忙的建设景象。

因为是第一个开发建设黄岗岭,所以这里还没有“三通一平”。郑卓辉在施工建设中,做到了没有电,自己搭架电线;没有水,自己掘井取水;没有路,自己修桥铺路。在郑卓辉极大创业激情下,“三通一平”很快完成,昔日的起伏不平的荒山很快就被平整出了一大块空旷的土地。

紧接着,郑卓辉就在这块土地上进行紧张有序建筑施工。夯基、打桩、浇筑混泥土……厂房逐渐冒出了地面。经过了几个月的日夜奋战,到了1990年底,几层楼高的劲力大厦终于盖了起来。郑卓辉在创业之路上,第一次拥有了投资经营的固定资产。

这段时间,郑卓辉心里感到特别充实。他既要忙碌着公司正常业务的经营,又要抓紧时间建设公司经营大厦。这真是一手抓经营,一手抓建设。事业的发展,按照郑卓辉既定的轨道上顺利的运行。

在短短的1990年一年时间,郑卓辉所设计的劲力大厦在荒山野岭上拔地而起。这不愧为是“深圳速度”。但是,劲力大厦的建成,并非是一座简单的建筑,而是郑卓辉创业梦想实现的第一步。而且,郑卓辉所迈出的第一步,再一次表现出了他身上所具有的一种非常勇气和胆识的标杆作用。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这个时候,在全国大气候中,个体、私营经济正在遭遇着一场姓“社”姓“资”阴霾下的挫折。

历史已经公认,从1989年下半年起,“左”的东西又回潮了。

老百姓议论说:“听说改革开放要收一收,该抓阶级斗争了。”

还有人说:“中央要取消个体户了!”

这些议论,与当时某些媒体的宣传有关。

1990年2月22日,北京一家报纸发表了有来头的长文《关于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文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有没有经济上根源?有没有一种经济上的力量支持他们?文章告诉读者:私营企业和个体户就是资产阶级自由化的经济根源。这篇文章还提出了这样一个质问:推行资本主义化的改革,还是推行社会主义改革?文章说:资本主义的改革,“说到底,一个是取消公有制为主体,实现私有化;一个是取消计划经济,实现市场化。”

这是较早提出姓“社”姓“资”的一篇文章。

北京《当代思潮》杂志1990年第一期发表《用四项基本原则指导和规范改革开放》一文。文章说: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如果任其发展,就会冲击社会主义经济。

这些文章要求人们凡事都要问一问姓“社”姓“资”。

而在深圳,建立特区,有些人问过姓“社”还是姓“资”。答案是:在深圳经济特区,只有那面飘扬的红旗是红的。其他都是“白”的,姓“资”!

于是,1989年,蛇口突然停止了一切改革实验;1990年,更是出现了一封致中共中央的匿名信:“现在深圳是资本主义泛滥,党政干部通通烂掉了,再发展下去要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不知道要有多少人跳楼了……”

一时间,个体户和私营企业主很多人都歇业了。当时流行的说法是“等一等、看一看再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有段记载,到1989年下半年,全国登记注册的个体户减少到了1234.3万户,从业人员减少到1943.6万人,分别比1988年底下降了15%和15.7%。到1989年底,私营企业已经减少了大约一半。1990年,私营企业几乎没有增加。

正是在这一种“等一等、看一看再说”的“阴霾”中,郑卓辉却表现了过人的胆识和勇气,他仍然坚定自己的路子,要去不断追寻前进路上的“阳光”,从而建立起了公司未来发展的“劲力大厦”。

同时,劲力大厦的建成,在他家乡河西村看来,郑卓辉无疑是一只“领头羊”,有力带动和尽快推进了河西村黄岗岭工业区的开发建设。因此,在现实中,郑卓辉此举不但为自己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且还为家乡的开发建设起到了一个带头作用。这又是郑卓辉身上标杆作用的一个具体意义。


中美创新时报网